聚焦重点行业领域 加速提升工业能效水平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李晓红
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3.5%。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碳”背景下,《行动计划》是工业能效提升的顶层设计,为高载能、高载碳等重点行业领域进一步提升工业能效勾画了战略方向,释放了积极提升工业能效的强烈信号。同时,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对很多行业工业能效提升具有很强指导和引导意义。
加速提升工业能效水平
近年来,我国工业能效水平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二五”大幅下降基础上,“十三五”进一步下降16%,2021年下降5.6%。“十四五”时期,工业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可预期用能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石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应对新形势新要求,解决工业节能的短板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快促进我国工业能效水平提升。一方面,工业能效提升有助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我国工业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六成以上,工业能效提升将直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从源头上实现碳减排。另一方面,工业能效提升有利于培育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动能。工业能效提升引导企业加大节能投资、加速技术改造、加快应用高能效设备和新能源设备,不断形成绿色发展新动能,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快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行动计划》提出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协同。付保宗认为,这有助于促进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协作互动,从而发挥整体协同效应。工业能效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引导扶持,能够调动各市场主体能动性,共同发力、汇聚合力。另外,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业能效提升会催生节能环保等相关市场需求,培育壮大一些新业态、新主体、新模式等,从供需两个方面拓展相关行业发展边界、扩大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工业节能提效还面临着用能结构绿色化水平不高、节能提效技术创新及装备推广存在短板、重点用能行业节能挖潜难度日益加大等问题。
在付保宗看来,目前,工业能效提升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一些企业对能效提升认识不到位,积极性不高,行动相对迟缓。究其原因,一是对企业工业能效提升的市场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充分调动企业主观能动性才能把工业能效提升落到实处。二是工业能效提升的支撑体系还不健全,比如工业能效提升相关技术有待突破、推广应用有待加强,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三是各方主体多处于单兵作战状态,工业能效提升链条上堵点、断点仍然较多,合力有待凝聚。
确保落到实处
《行动计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提出加强组织实施、加强政策引导、加强金融支持和加强宣传交流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付保宗表示,工业能效提升落到实处的关键,一是要充分调动企业主体的能动性、积极性,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各级政府作用基础上,把相关政策真正宣贯下去,让多方主体深刻认识工业能效提升的重要性、紧迫性。二是着力破解当前工业能效提升过程中的一些瓶颈制约因素,比如技术创新问题、企业动力不足问题、支撑体系不健全问题等,聚焦发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断点、堵点,尽力形成全社会提升工业能效的良好氛围和共同行动。三是谋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重点项目,打造基础性支撑平台和示范项目,发挥引领作用,全方位带动工业能效提升。
石颖认为,工业能效提升确保落到实处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金融等配套政策支持。工业能效提升的技术改造企业面临一定资金压力,应鼓励金融机构为工业节能项目提供相应金融服务。此外,加大政府绿色产品采购力度,统筹利用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工业能效提升行动。二是数字化转型与工业能效提升协同推进。通过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速在工业节能提效领域的研发应用,协同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工业能效提升协同推进。三是更多依靠法规、标准、价格手段促进工业能效提升。进一步改变过去更多依靠行政办法促进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的做法,更多依靠制度、标准、价格等手段和方法,强化对重点行业工业能效提升的引导与约束。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新闻网。
热点链接
监 制丨王辉 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谷 云